立国强国"呼唤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中国建设成为制造大国、质量大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制造业强国,关键之一是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大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更多的创新和资本转移到实体经济中去,走一条更加依赖人力资本密集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培育劳动模范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卢梭和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号召广大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继续学习先进、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崇高的精神和高质的精神鞭策自己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培养工匠文化和职业道德。勤劳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被视为自觉行为。
中国历史上对工匠精神有许多微妙的解释。例如,在古代,工匠们用“切、学、雕、磨”来表现他们制作玉、象牙、骨器的细心、认真和执着;如《考工记》中“智者创造,巧者描述,捍卫”的技术追求;而耳熟能详的《保定解牛》则是“道与技术合一”境界的形象表达。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手艺。这种优秀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扎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
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传承。要真正扎根,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营造尊重技术、重视道德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随着一批“大国工匠”向“前台”转移,人们越来越关注工匠精神。不仅有具体的模特代表,还有可敬的模特。在“大国工匠”的推动下,在社会的广泛认同下,人们对工匠更加尊重,对工匠精神更加尊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幸福都是靠奋斗创造的”观念更加巩固,使劳动者更有尊严,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更加肥沃。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共识、行动和一套有效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营造保障公平、自由、竞争的制度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在教育理念上更加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在教育培训上努力构建高技能产业工人培训体系。只有开展自觉、自由、自主、创新、创新的劳动实践,劳动者不仅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且可以通过创造性劳动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基础升级,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如果我们致力于培养工匠精神,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训、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就一定能稳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