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妖剧乱了时间线〉:让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活”起来》

2025-04-24 16:55   来源: 互联网

近日,奇幻短剧《花妖乱了时间线》在多个视频平台引发热议。剧中主人公穿梭于中国古代传统故事——从“霸王别姬”的悲壮、“烂柯人”的时空幻境、“月老传说”的亲情执念之间,将《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经典元素编织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图景。这部被观众戏称“没文化看不懂,有文化品不够”的作品,不仅成为社交平台上的“文化密码”,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创作中的蓬勃生命力。

一、文化“梗”里见真章,传统IP的新表达

《花妖乱了时间线》中埋藏的文化彩蛋,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宝”。剧中设置的罗刹海市,是“世界线的交汇处,空间的罅隙,时间的根源,人生的汇聚,故事的起点和结局”,当《聊斋》中的“孟婆”、“锦瑟”、“罗盘使”化作职场新人的逆境隐喻,当蒲松龄笔下的“香玉”花妖与现代价值观共情对话,当“月老红线”串联起古今婚恋观的碰撞,传统典故不再是教科书里的铅字,而成了照进现实的精神镜像。剧评人评价:“这部剧用‘Z世代’的语言重述经典,让文化传承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

这种创作思路与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等爆款作品一脉相承。数据显示,近三年改编自传统IP的影视作品占比提升35%,其中“颠覆性改编”类作品观众满意度达89%。《花妖乱了时间线》主创团队坦言:“我们不是简单地‘搬运’故事,而是用当代青年的视角重新结构经典,让古人的智慧解答今天的困惑。”

二、短剧赛道呼唤“知识型爽感”

在短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花妖乱了时间线》以“每集一个文化梗”的创作理念突围。剧中“烂柯人”典故被转化为时空穿越的锚点,沉香“劈山救母”暗喻时代更迭的传承,这些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美学的意境,又注入了现代价值观的思考。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2023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具有文化内涵的精品短剧是当前时代下的“急需品”,让市场从“感官刺激”向“精神共鸣”升级正是大势所趋。

“短剧不应只是‘无脑爽’的代名词。”《花妖乱了时间线》制片人表示,“我们尝试用古风喜剧的外壳包裹文化内核,让观众在乐趣中自然领悟‘日用而不觉’的文化魅力。”这种探索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度契合——当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文艺创作,便是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以创新之火点燃文化长河

《花妖乱了时间线》的热播现象揭示着文艺创作的新趋势:“涨知识”“有文化”等评价出现频率大大提高,这种变化印证着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提升,也倒逼行业走出“流量至上”的误区。

正如剧中“黄觉”穿越古今仍坚守本心的角色设定,新时代文艺创作同样需要这种“守正创新”的定力。当更多创作者学会在《天工开物》中寻找科技灵感,在《山海经》里挖掘生态智慧,在《二十四史》中提炼处世哲学,便是真正践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命题。

从《花妖乱了时间线》中月老红线的若隐若现,到王母娘娘银河分开的的代际鸿沟,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化转译,恰似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激起的涟漪。它提醒我们:五千年文明积淀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当更多文艺工作者以“青春态”语态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故事与当代价值共振,便是对二十大“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号召的最好回应。这般创作,正如历经千年仍灼灼其华的文化火种,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胡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商讯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