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经贸大学子深耕冷链物流调研 校企对话解码超大城市民生保障新路径
2025年4月11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超大城市冷链物流研究”课题组(成员:蒋乐遥、金煜瑶、吴贞妮、成依语、张曦元)走进美库上海青浦食品冷链物流基地,与企业负责人王永佳、上海华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物流总监李佳豪展开深度交流。作为课题调研的关键环节,此次访谈聚焦冷链物流在超大城市及偏远地区的发展现状、技术创新与民生价值,为学生团队提供了鲜活的行业实证素材,助力其构建“冷链物流赋能超大城市民生保障”的研究框架。
一、校企对话聚焦核心业务,学生捕捉城乡冷链差异
在业务基本情况交流中,课题组了解到美库冷链以食品配送为核心,产成品(70%)与初级农产品(30%)形成梯度布局,医药冷链因技术壁垒高暂未涉足。服务区域集中于超大城市及周边,但偏远地区面临基础设施薄弱、需求分散等挑战。学生团队敏锐注意到,企业在香蕉等农产品运输中实现损耗率从30%-35%降至12%-15%的技术突破,这一数据成为其分析“冷链减损增效”的核心论据。
针对乡村冷链痛点,学生与企业深入探讨“最后一公里”难题。美库提出的“移动冷库+村口冰柜+冷链快递柜”组合方案,以及依托邮政网络扩大配送覆盖的设想,为课题组研究“城乡冷链设施衔接”提供了创新思路。学生特别关注到,企业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农村冷链试点中,通过政企合作投放微型冷链设备,初步构建起“产地预冷—县域中转—乡村配送”的微循环体系,这一实践案例被纳入课题的“乡村冷链破局路径”章节。
二、民生价值具象化:从“保鲜”到“品质生活”的冷链赋能
访谈中,企业以日料食材、高端水果等为例,阐释冷链对超大城市消费升级的推动作用。学生团队结合课题,将其归纳为两大民生价值维度:
1. 安全保障:通过全程温控降低食品变质风险,如三文鱼、金枪鱼等高端食材的精准温控运输,直接关联居民饮食安全;
2. 品质提升:满足消费者对口感、新鲜度的高要求,助力进口牛肉、蓝莓等产品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品质坚守,成为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升级的重要支撑。
疫情保供经验亦被重点提及。企业在超大城市应急物流中展现的统仓共配能力,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冷链物流作为“民生稳定器”的战略价值——通过智能排线系统(TMS+AI技术)优化路径,实现“凌晨配送”“限时达”等多元时效服务,既降低成本又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三、政策洞察与行业反思:学生视角下的冷链发展建议
针对行业共性问题,企业指出当前政策存在“基础设施投入过热但运营能力滞后”“属地化政策差异导致资源错配”等现象。学生团队结合访谈内容,在课题中提出三点政策优化建议:
• 强化软性支持:从“冷库建设补贴”转向“运营效率奖励”,联合国企与专业冷链企业共建公益化试点;
• 完善监管体系:打击“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规范冷链设备与服务标准,培育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 聚焦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冷链技术+供应链管理”复合型人才,缓解乡村地区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特别问及“超大城市冷链经验能否复制到乡村”,企业回应强调“城乡需求差异决定技术适配性”——城市侧重“效率与品质”,乡村更需“低成本与可持续”,这一观点为课题区分城乡冷链发展路径提供了关键依据。
四、研究共振:企业实践反哺学术,学生调研对接现实需求
美库的“统仓共配”“智能排线”等创新模式,与学生课题中“技术驱动冷链升级”方向高度契合。团队负责人表示,访谈中获取的“冷链设备小型化”“政企合作公益属性”等实践经验,将直接应用于“超大城市与偏远地区冷链协同模型”的构建。此外,企业提及的“跨区域合作利益平衡”“客户现金流不足导致的业务扩展风险”等痛点,成为学生分析“冷链物流商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案例。
访谈尾声,企业负责人总结的“超大城市冷链核心价值——以高质量服务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与课题“冷链物流改善民生”的研究目标形成理论共振。学生团队表示,将基于此次调研,进一步剖析冷链物流在城乡资源配置、应急保障、消费升级中的作用机制,形成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结语:产学研联动书写冷链民生答卷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团队的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行业现状的“摸底”,更是高校研究对接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从超大城市的“效率革命”到乡村地区的“破冰探索”,美库冷链的经验分享为学生打开了观察冷链物流民生价值的多维度视角。随着课题的深入,这些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将转化为推动冷链物流优化的“智库力量”,助力破解城乡冷链发展不平衡难题,为超大城市民生保障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创新解决方案。